banner

学生发展中心

达州铭仁园中学创办于2001年8月,是达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 中学。2015年6月2日隶属关系变更为由达州市达川区管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中心 » 达州铭仁园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成果公报会圆满举行
达州铭仁园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成果公报会圆满举行

文章来源: 铭仁园中学

date 2022-08-31

look 997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等文件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达州铭仁园学校积极响应,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坚信“德育质量是办学的第一质量”,确立了“德育为本、教学创新、学术引领的高品质学校”办学目标。
       我校倡导“没有体验,就没有德育”的教育信条,建构了体验德育的校本内涵。大量研究表明,体验式德育实现了由“灌输式”转向“参与式、对话式”,有利于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良好的道德品质。我校从2018年12月正式立项, 于2019年3月开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历时三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课题预期目标。经本课题组报批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同意,于2022年7月13日,在我校举行了本研究课题成果公报会。
       本次课题研究成果公报会,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公报会邀请了全国知名德育专家、教授、学者共同见证、论证与发布。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研究所王真东所长、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富兴教授、四川省教科院理论室杨贤科老师等领导和专家作了线上指导。线下主会场设在铭仁园学校会议厅。清华大学魏续臻教授、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贺继业主任、四川文理学院郁中山教授、达川区教科局基教股林莉股长等参加成果公报现场会并作指导。课题主研人员、部分参研人员在现场认真听取成果公报会,线上更是吸引了上百位德育专家、学者、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观摩。公报会由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姮女士主持。

第一部分领导讲话

       达川区教科局基教股股长林莉女士在成果发布会上致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德政工程”。我校坚持“德育立校、学术兴校、质量强校”三大方略,本着切实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日常行为培养与德育主题活动开展相结合。林莉股长对我校德育科研及学术建设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林股长希望学校全面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希望铭仁园学校办出更高质量,为“奋进达川、先行示范”贡献更大力量。

第二部分成果报告

       在课题成果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学校党委书记范永杰同志就《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课题,从问题的提出、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理论基础、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应用及效果、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的创新以及本课题尚待深化研究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全面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1.政策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学校德育与课程的统整。

      “指南”明确了五大德育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存在于德育课程(如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其它课程(如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如安全课)和学校课程(如升旗仪式、成人礼仪式等),呈现出德育课程庞杂、关联度不高,缺乏螺旋上升的课程思维,所以需要统整。

       2.本校需求:本校体验德育课程缺乏顶层系统设计。

       大量研究表明,体验式德育实现了由“灌输式”教育转向“参与式、对话式”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我校倡导“没有体验就没有德育”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建构了体验德育的校本内涵,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3.理论辨析。体验德育课程统整亟待理论辨析。

       不同的研究视野下,对课程统整的理解不同,特别是体验德育课程统整还缺乏必要的实践探索和学理认知。本课题基于学生需求调研分析,着力于体验式德育,聚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的内容统整,进而建构中学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提升德育课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过程

       《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课题(编号:FEB180523)从2019年3月开题至今,研究历时三年,课题组完成了研究实施、中期报告、成果应用、论述发表等主要阶段的各项工作,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已经实现,研究目标基本达成。

       1.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活动

       调查研究阶段(2019年1月—2019年4月)

       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5月—2020年10月)

       研究实证阶段(2020年11月—2021年6月)

       研究总结阶段(2021年7月—2022年3月)。

       2.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

       总观课题研究实施,其研究目标、内容、方法、进度、技术路线、实施步骤和成果提炼,执行了原申报计划,研究过程呈现出有序、递进、全面、按时的特点。

       3.成果的应用、实践、发表,采纳、转载及准备出版情况

       在课题研究期间,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浅谈中学德育课程的统整》《德育为本,本立而道生》《做崇尚英雄的新时代青少年》《同步新时代,一起向未来》等。拟出版专著《体验德育》(拟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课题成果奖:《基于“三性一体”的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路径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践应用情况:建成“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的课例或案例”“国旗下的演讲”等校本体验德育课程课例资源库,实现本校德育资源共建共享。课题主研人员多次受邀到省内外就体验德育做学术讲座、作经验交流,发挥了课题对中学德育的辐射引领作用。

 

(三)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体验德育遵循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悟人生、养成良好品德。从认识论角度,认定争取认识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循环往复得到正确认识的。德育课程统整完全符合整体论即系统优化方法。课程统整作为一个整体,其要素总是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2.心理学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感觉开始的。通过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从而获得正确认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儿童的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和发展。机体论心理学认为,机体不仅受环境影响而且影响环境。德育课程统整将个人和社会统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自我与世界的了解,从而增强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

       3.教育学理论。从教育学的角度,依据学生主体论,知识、能力、价值观是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中才能获得的。参与就是活动,所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课程统整遵循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学生道德成长的议题”为中心,不论是德育主题的来源、确定,还是内容安排,都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将教育彻底置于人性的充分发挥和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上,是对学生主体论最好的注解。

       4.社会学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习惯,包括行为客观表现与内在道德意识状态。学生的品行养成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时间、惯习、资本和场域四重属性交互作用的综合体。道德教育必须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形成德育课程群。

 

(四)课题研究成果

       1.认识性成果

       1.1体验德育目标

       体验德育的目标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年级目标,如图2所示。以总体目标为引领,为初高中按学段进行目标规划,并分解到各个年级,以形成全面的道德人格素养为基准,实现九种特质的德性完善,成就具有“仁德、仁智、仁勇”三大素养的完整的人。

       1.2体验德育原则

       体验德育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目标导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生本导向原则。目标导向即体验德育坚持促进学生确立三观,坚定坚持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定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成长成才。生本导向即体验德育完全是为学生成长进步服务的,完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的。问题导向即从学生实际存在、实际问题、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实施体验德育。德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品德的塑造,也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情感升华、人格健全等。体验德育突破了过去以灌输、记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德育方式,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式德育下,教师在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同时,还是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体验德育遵循一定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的原则。

       1.3体验德育内容体系

       体验德育的活动内容是由德育目标决定的,体现在德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表,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德育目标,我校确定了体验德育内容的结构。如图3所示,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德育内容与仁德、仁智、仁勇及其内涵相对应,形成于多元的耦合、科学研究过程,再根据年级目标合理分布在初一到高三的年级中。此外,德育内容还渗透到学校、家庭和社区,与学生的生活场域紧密联系。

      1.4体验德育的 “一观三论”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体验德育的 “一观三论”新思路。

       “一观”即体验德育的“价值观”,“三论”即体验德育的“系统论、方法论和发展论”,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一观三论”体验德育实施方案。

       1.5体验德育实施的关键

       体验德育实施的关键在紧紧抓住“三个建设”:即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德育阵地文化建设。

       2.操作性成果

       2.1 体验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路径

       体验德育对体验德育课程的实施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等对体验德育课程实施进行统筹考虑,形成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体验德育的实施分为三类:学科课堂类课程实施、校园活动类课程实施、社会实践类课程实施。

       2.2体验德育学科类课程实施内容

       学科类课程具有三个特点:(1)学科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2)学科类课程的基础是把握学科本质,体现学科思想与方法。(3)学科德育的形态是教学与德育相融共生。

       2.3体验德育学科课程实施步骤

       学校体验德育实施的主要路径之一是学科课堂教学,其中《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学科是主渠道。《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学科,提高其学科育人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除了《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学科,其它各个学科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寻找德育主题统整点,通过学科纵向整合或者跨学科横向整合,以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形式实施体验德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2.4体验德育活动类课程

        “活动”具有四个特征:(1)活动总是由主体实现的。(2)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3)活动总是创造性的。(4)活动是独立的。[ 施良方.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9-230.]活动课程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用生动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赋予道德教育的意义。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是实施体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将一些教育的目标渗透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方式传达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完成自我教育,而且孩子的天性使得他们更加乐于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2.5体验德育实践类课程

       陶行知曾说,“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体验德育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进入社会亲身体验,因此,实践类课程成为了体验德育的重要途径。实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亲身实践即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得知识与智慧。社会实践类课程改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现、抽象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展开学习。

 

(五)课题应用及效果

       1.体验德育课程响应了国家要求

        国家在德育指导上越来越重视体验,主要体现在最新颁布的一些教育政策上。2004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2003年5月13日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03年实验稿)》指出课程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2005年7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德育需要贯穿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中;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要利用好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实施德育。2014年11月2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年8月17日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指出要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既要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通过这一系列文件,不难发现,国家强调在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融入体验因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试图让体验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2.体验德育课程指向实现学校育人的目标

       我校创办于2001年8月,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致力于办成一所德育为本、教学创新、学术引领的高品质学校,达成“铭仁铭志、立德立才”办学理念下“仁者树人、智者达人”的育人目标。“铭仁”,即人之关系,为人之道。人,不仅是个体人,更多是集体中的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铭仁”是促进人的个体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的价值观。“铭仁”在顶层理念上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与学校的个性育人观相衔接。回归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冲击了传统教育下接受式学习方式,将情感、态度和体验提到了重要地位。要想进一步改革学校德育,切实提高德育实效,达到学校的育人目标,就必须重视德育过程中体验的作用,需要超越单纯的课堂文本知识授受模式,自觉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这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的目标的途径之一。我校在多方论证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德育作为学校发展突破口,确立了体验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模式。体验德育既是我校德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组织形式。“铭仁铭志,立德立才”的办学新理念、“铭仁、求真、责任”的校训、“厚学志远,立己达人”的育人目标都将通过体验德育渗透,在全校范围内,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3.体验德育课程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中学生的本质是发展,是社会化的心理体验过程。从中学生个体的角度来说,发展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需求,是多姿多彩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发展的需求是全面的、整体建构的需求,是基于成长的平等自主性的内生原动力。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阶段,是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是学生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3至18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即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情感趋向成熟,意志发展迅速,言行也趋于完善与成熟。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但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德育方面,中学生在向善的追逐中,陶冶道德情操,修身至善,提升人生境界;在求美的体验中,亲身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惊喜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美和善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达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全息体验”。中学生德育需求是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整体建构,协调发展。所以,体验德育以关注体验为主,全面、全程、深度凸显德育的育人价值。它以自然、社会、生活、人生为要素,去唤醒中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升华。体验德育将传统德育的灌输式取向扭转为体验式,重视学生的个人参与、分享和反思,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来,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来,回到真实具体有参与感的活动中来,使德育回归学生的体验。

       4.体验德育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效

       4.1  以实践为导向,形成“中学校本体验德育的新思路”、“中学德育课程的统整”、“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的案例研究”等系列论文,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体验德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论文:(1)《浅谈中学德育课程的统整》,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国内统一刊号CN11-4889/G4,2019年第22期);(2)《德育为本,本立而道生》,发表于《教育家》(国内统一刊号CN10-1372/G4,2021年第11期);(3)《做崇尚英雄的新时代青少年》,发表于2021年3月2日光明社教育家官微号;(4)《同步新时代,一起向未来》,发表于2022年2月28日光明教育家官微号。

       4.2  以应用为导向,形成《国旗下的演讲》(2019—2021年)汇编、《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课例或案例》汇编等,实现了校本德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提供可借鉴的模型(见《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研究之阶段成果汇编》)。

       4.3  以课程观为导向,形成体现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思想的德育课程视角,即体验德育之“一观三论”,形成了系统化的“一观三论”体验德育实施方案。

       4.4  以效果为导向,通过德育课程统整的应用,提升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和专业性,提升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升了教师师德水平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能力,增强了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影响力。

       5.体验德育在应用中产生的影响

       5.1  学生提升了人格素养和道德修养

       在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的天性进一步被解放,心理阳光,其道德与公民性,个性、社会性与人格有了可喜的主动发展和自我完善,越来越被家庭、社会认同和赏识,校园内不断涌现出真实的学生成长故事。如初2023届16班蔡姓同学在回家路上,撞坏了一辆轿车的车牌。她跑回家写了一张字条,然后贴到了轿车挡风玻璃上:“我是A花园的一名住户,撞到了您的车牌,在此表示诚挚的道歉,对不起。若您的车牌有什么问题,我将全权负责”,她还在字条上留下了联系方式。没想到,她的举动感动了车主。第二天,她收到了车主的短信:“难能可贵,精神可嘉。车损事小,诚信最大。继续努力,和谐有望。所造损失,一笔勾销。”车主发微博说:“生活了偌大年纪,居然看到了传说中的正能量。好好好!”学生的成长正在印证着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的实效。

       5.2  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观念变化。教师普遍认识到体验德育是提升中学生人格素养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视并珍惜学校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研究的实践成果。铭仁园中学老师们提议说,“学校的体验德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德育方式,很有说服力,理论和实践都很成功。这样好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广而告之,在全省范围内引起极大的积极反响,让它成为我铭仁园中学的一张亮丽名片”;第二,教师的德育行为变化。教师在班会课、生涯规划课等的设计上,大家一改从前的说教、灌输方式,德育更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反思和分享,德育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德育活动更彰显人文情怀。

       5.3  产生了积极正向且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德育由对学生的管控走向了学生的亲自参与,由居教师的高临下走向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由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走向了生活体验,由碎片化走向了系统化。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产生了良好效果,引起了不少兄弟省市、兄弟学校的兴趣与重视,并来校学习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的经验和成果。学校德育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我校体验德育的经验的成果,在2020年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暨教研室主任论坛上向全省推广,同时,还通过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线上研修等多元途径向全国各省市区辐射和推广,得到了全国教育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被推选为“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六)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立足学校实际,为促进中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本课题解决了中学校德育的三个问题。

       1.解决了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德育缺乏针对性的抓手问题。

       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需要将学生核心素养内化成学生的行为体系和价值体系,其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社会适应性。但目前将核心素养融入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少。本课题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以“统整”为主要路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与德育相关的学科渗透、体验德育实践课程统整更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基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领域整合,体验德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成人成才。

       2.解决了传统德育忽视学生自我体验的问题。

       传统德育在课程模式上片面追求学科化、课程体系化,方法上注重理论灌输与说教,评价上用分数衡量。本课题将传统德育的灌输式取向扭转为体验式,重视学生的个人参与、分享和反思,以发展学生的物性、灵性和德性为哲学取向,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来,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来,回到真实具体有参与感的活动中来,使德育回归学生的体验。

       3.解决了体验式德育课程无法进行统整的问题。

       本课题以“复杂思维”范式为基准,以统整框架入手,确定统整结构、统整目标、统整内容和统整评价,对中学校如何进行校本体验德育提出了路径,为中学校无法进行德育课程统整进行了回应。

(七)课题的创新

       本研究依据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树立“四个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内容阐释,提出了校本的体验德育的内涵界定和德育课程实施主张如体验式、统整式等。

       在中学德育的认知层面上,借鉴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聚焦“参与、反思、分享”三个关键要素并上升到课程统整的哲学层面认识,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观三论”的体验德育课程统整实施方案,这些认识成果相对于一般体验德育局限于“活动组织”的操作层面,具有理论的创新性。

       在中学德育的具体实践上,研究者基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科逻辑和学习的心理逻辑,研制出了从初一到高三年级的校本体验德育全要素统整开发框架,以学生生命成长进阶和关键品格培育为载体的全资源统整结构,体验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主题系列课程内容统整以及学生思品发展评价改革策略。这些成果理念先进,针对性强,关键要素把握准确,步骤明确,方法系统,整合了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活动德育、制度德育等的优势,进行了德育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内容维度、方式维度等”的系统统整,具有组合创新性,值得在中学广泛借鉴和推广。

       已有证据表明,该成果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效用明显,不仅在普通中学“有用性”强,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德育课程实施也有参考借鉴价值,故得到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该课题成果通过多元路径,已经辐射推广到跨省区的多所学校,产生了积极且广泛的社会影响。

 

(八)本课题尚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是根本宗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课题阶段性研究工作虽已完成,但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继续深化:如“体验德育课程的标准化、科学化建设问题” “体验德育的内化与外化问题”“体验德育的评价问题”等。我们都是新时代教育的追梦人,在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路上,将继续实践努力探索。

第三部分专家指导

       在课题成果汇报环节完成后,线上线下的专家们对课题成果进行了热议,对课题研究成果予以了高度赞扬。专家组一直认为:该课题选题好,研究价值很高,研究过程规范,工作开展扎实,课题成果丰硕,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专家们对课题成果的继续研究和完善,提出了中肯建议和指导。

01线上专家指导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真东所长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真东所长:课题问题清晰、体验德育目标、对象、课程明确;课题内容表述很清楚,核心概念清晰;课题工作开展得很扎实,各学段、各年级、各时间段的研究到底到位;成果十分系统,课程十分规范等。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富兴教授:高度赞扬课题的理论性成果“一观三论”;同时对“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学校应更加着力于“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应通过“课程统整”的实施来实现体验德育的创新。

02现场专家指导

       清华大学魏续臻教授:《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课题标题符合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体验德育是前提,课程统整是重点和难点;理论支持应该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然后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持,注重学理性;课题的实践与创新要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课题的创新过程应是: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

       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贺继业主任:课程统整方面的实施、实践注重了全面性;活动类和实践类可融合为一类,建议开发一类综合性课程;体验德育的层级目标还可以增加个人目标。

       四川文理学院郁中山教授:《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课题以铭仁园为着陆点,可以与其他学校相交流、相结合,辐射周边区域;建议《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可以从个案上、方法上来实现创新。

 

第四部分回应表态

       课题组在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指导意见后,课题负责人范永杰同志代表课题组,作了积极回应和表态发言。首先是感谢线上线下各位专家、教授、学者对课题成果报告的评议与指导,向三年来对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指导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同时也对课题中心组全体成员表示了感谢。

       课题组表示在成果公报会之后,将认真领悟各位专家、教授的指导与建议,进一步深化课题成果的研究和完善,着重在以下问题上下功夫:理论应用支撑;“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逻辑关系;课程统整创新等。

       在各级科研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各位专家、教授、学者的专业指导下,在线上线下教育同仁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本次《中学校本体验德育与课程统整研究》成果公报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课题组与会人员与专家组合影留念。

 

撰稿:余淘、蔡旺
转发编辑:于玲玲
审校:汤兴滟

TOP